圖為今年10月29日拍攝的“釣魚城范家堰遺址本體加固與保護展示項目”工程現場。新華網 韓夢霖 攝
新華網重慶11月14日電(韓夢霖)10月底的一天,重慶結束了持續多日的陰雨天氣,天空終于放晴。在重慶市合川釣魚城景區內的一處施工現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腳上的鞋子已經灌滿泥濘,他卻顯得有些興奮,“工程終于可以繼續進行了”。
他說的“工程”,就是今年8月5日啟動的“釣魚城范家堰遺址本體加固與保護展示項目”,計劃到2021年7月25日完工。工程完成后,范家堰衙署遺址將重現1279年被蒙元軍隊破壞后散落的場景,通過對遺址的展示,彰顯古代建筑的獨特藝術魅力。
2019年春,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遺址獲評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專家認為,合川釣魚城范家堰遺址規模宏大、布局規整、軸線清晰、性質明確,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經過大規??脊虐l掘、保存極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遺址。
今年7月,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后,關于良渚話題不斷刷屏。在袁東山看來,申報世界遺產,比的不是講故事,而是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物質遺存。釣魚城要想像良渚一樣申遺成功,關鍵是從科學發掘中找到實證。
“目前在釣魚城看到的建筑群大多都是清代建筑,并非南宋時期的建筑。范家堰遺址的發現,將為釣魚城申遺提供最重要的支撐、最重要的實證?!痹瑬|山表示。在他看來,作為目前重慶市唯一一處在建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實體的支撐才能證實釣魚城考古遺址公園的真實性。
袁東山指著一段圍墻說,“我們是完全按照考古揭露出來700多年前宋朝建筑的現狀及工藝流程,參考古代文獻中的相關記載進行適當的歸安,修舊如舊。這里的每一塊石頭,在進行修繕后都會放到原來的位置上去?!?/p>
像范家堰遺址一樣,重慶主城“四山”的宗教寺院、名人舊居、抗戰遺址等,也正在得到更好的保護。重慶正在實施一場系統的、科學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修復工程。?
圖為重慶市南岸區南山的黃桷埡老街。新華網 李相博 攝
當前的重慶,正在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但同時,重慶更在走向歷史文化深處,讓世界看到重慶的城市人文內涵。
10月25日,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發布《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和實施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建設“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體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標,力爭為全市人民和外來游客呈現有歷史的城市、有特色的鄉村、有情懷的街巷、有記憶的步道、有故事的建筑、有文化的環境,增加重慶的書卷氣、翰墨香,讓近者悅、遠者來。
“我們將堅持保護優先原則,通過建立健全歷史文化保護法規體系,強化剛性約束,積極穩妥推進歷史文化保護修繕利用,避免建設性破壞?!敝貞c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文化風貌處相關負責人說。
《意見》既有對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各項工作的總體要求,又提出了改善老百姓周邊老建筑、老街巷環境的具體措施,還為外地來渝游客提供了眾多具有歷史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如在促進文旅融合方面,《意見》提出要建設文化旅游線路,豐富文旅體驗。整體保護主城區“兩江四岸”歷史文化資源,依托九龍半島、釣魚嘴半島及原重鋼片區建設長江文化藝術灣區;打造南濱路傳統風貌帶,建設開埠文化博物館和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而近期亮相的《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統籌規劃》,在傳承城市文脈方面也提出深入挖掘“兩江四岸”城市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傳承創新,延續歷史文脈。串聯“兩江四岸”地區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形成歷史文化風貌展示帶,實現“記得住鄉愁”的目標。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人文,將同山水一樣,成為這座城市最美最厚重的風景。?
圖為今年9月拍攝的重慶東水門城墻。新華網 李相博 攝
重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在這里交融發展,留下大足石刻、湖廣會館等2萬多處歷史文化遺跡。
摸清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家底,除了傳統風貌街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成片成帶的資源,重慶還將關注重點放在了歷史建筑這樣的“單點”資源上。
今年9月,重慶市公布了第三批130處歷史建筑保護名錄。本次公布的歷史建筑反映了重慶城鄉發展的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建筑、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例如,入選的水利設施類建筑中,除了人們熟悉的橋梁、水塔等,還有數處常見于重慶農村的渡槽。渡槽外形類似橋梁,普遍用于灌溉輸水,也用于泄洪、排沙等。
據了解,重慶于2016年初啟動了“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確定”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歷史建筑的普查、評定,先后形成了重慶市第一批歷史建筑名錄176處、重慶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名錄81處,目前已確定了387處歷史建筑。
“這項工作對于傳承重慶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特征、充實重慶歷史文化名城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敝貞c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做好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挖掘,2018年重慶市啟動了全市歷史文化資源信息庫建設,開展全市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測繪和數據采集。同時,與文物部門共享文物遺址數據信息,為開展系統修復、整體保護奠定基礎,摸清歷史文化資源“家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歷史文化進行數字化保護。
截至目前,第一批歷史文化資源測繪和數據采集已完成75%的工作量。重慶市已形成28處傳統風貌街區、99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87處歷史建筑、25908處不可移動文物等各類資源點為基礎的全域歷史文化資源序列。?
圖為重慶工業博物館內陳列展出的火車頭。新華網 韓夢霖 攝
“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要挖掘好、保護好,更要做好活化利用,讓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讓歷史文化資源更具活力?!敝貞c當地學者認為。
今年國慶期間,剛剛開放不久的重慶工業博物館游客如織,成為重慶又一處旅游的熱門打卡地。
博物館坐落于重慶市大渡口區,依托重鋼原型鋼廠部分工業遺存建設而成,由主展館、“鋼魂”館以及工業遺址公園等室內外公共空間工業展品裝置式陳列共同構成。
在工業遺址公園,1905年英國謝菲爾德公司生產的8000匹馬力雙缸臥式蒸汽原動機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留影。據導游周小姐介紹,重慶工業博物館內不僅陳列展示了眾多珍貴的工業設備展品,還讓公共藝術與工業文化相結合,打造了多座展品裝置藝術主題雕塑——如用巨型鋼鐵設備及部件構建的鋼鐵城堡外表酷似小黃人,豐富有趣的造景和充滿幻想的涂鴉讓原本冰冷的鋼鐵煥發出生機和魅力。
“鋼魂”館則是在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鋼遷會生產車間”舊址上,通過活化利用、專題陳列、科普體驗等多種形式,,呈現了“鋼遷會”成立、西遷并支持抗戰的歷史?!颁摶辍别^舊址在修繕時盡可能保留下了廠房的原貌,包括內部歷年改造的痕跡和破損的痕跡,以增加可讀性、可識別性和歷史的滄桑感。
在這里,不僅陳列了天府煤礦用于運送采礦工人的平巷人車、銅元局使用過的無心磨床、重鋼廠用于零件加工的鏟齒車床,還復原了綦江鐵礦工人開采礦石的場景。此外,“鋼魂”館內還設置了不少可以互動體驗的主題場景,運用了不少高科技的展現方式,讓游客獲得酷炫的游覽體驗。
“這里既有硬核的工業風,又有有趣好玩的文創設計,還能帶著小孩親身體驗重慶工業百年的變遷歷史,感覺這一趟來得很值?!币晃磺皝韰⒂^的市民表示。
這一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案例,也會對重慶其他閑置工業廠房、工業遺址的開發利用起到積極的推動和示范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深化開展歷時文化資源普查、推進保護修繕、傳承歷史文脈、完善法規體系、促進活化利用,切實提升重慶人文品質,彰顯大城大美大人文的精神內核?!敝貞c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