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對2022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中,大渡口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大、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等工作成效突出,獲市政府辦公廳督查激勵。
重慶工業博物館。
近年來,大渡口區圍繞“公園大渡口、多彩藝術灣”建設,高效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城市更新改造和綠色低碳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大渡口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2021年,大渡口區成功納入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2020—2022年,大渡口區連續三年因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成效明顯獲國家發展改革委通報表揚,2022年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成效明顯獲國務院表揚激勵。
大渡口區高度重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工作,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堅持綠色開放發展道路、深化改革優化發展環境,聚力打造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合力打造區域性百億級商圈,積極構建以長江文化藝術灣區景觀帶、輕軌沿線風貌帶、中梁山區域生態綠脈為骨架的“兩帶一脈”城市山水大格局,加快建設“公園大渡口、多彩藝術灣”,不斷加快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進程,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同感顯著提升。
在建設人才“集聚地”方面,大渡口區高質量建設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成“3+13+1”的博士后引育工作平臺,成立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聯盟,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培育科技型企業49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5家。同時,加大全區R&D經費投入,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出臺稅收減免等保障政策,并聯合金融機構推出“助保貸”“商業價值信用貸”等多類金融貸款產品,保障企業科技創新投入。
在聚力培育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群方面,大渡口區堅持新老并重、質效并舉,聚焦強鏈、補鏈、延鏈,實行“一鏈一策”“一群一策”。推動傳統企業智能化改造,深入實施“質量強區”戰略和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建成智能工廠3家、數字化車間13個,8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大渡口區積極探索“龍頭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產業發展路徑,全力打造“西部視谷”“全國體外診斷產業發展高地”等核心產業集群。
在大力實施工業城市建設方面,大渡口區推動公園城市建設由“城中建公園”向“園中建城市”轉變,累計建設70個公園。同時,實施城市有機更新,動態維護工業遺產保護,通過活化利用舊遺址、舊資源,打造文體旅藝術江灣、人文秀帶。大力推進“兩江四岸”大渡口段治理,建設10條連接城市腹地和江岸線的生態綠廊,修復重鋼崖線生態帶11公里,重鋼崖線山城步道項目榮獲2022年巴黎設計獎國際環境藝術類別金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解決老舊小區房屋安全隱患及社區配套設施、居住環境短板問題,推進24個片區改造,讓舊居煥新顏、老舊變懷舊。
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面,大渡口區持續開展“兩江四岸”和“清水綠岸”整治,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和生態廊道建設,扎實開展礦山治理修復、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土壤污染綜合防治以及噪聲污染防治。對重慶高新區建橋園實施循環化改造,已基本形成以固廢資源循環利用、水處理、環境監測、節能、環保新材料和環境友好產品等生產為主的節能環保生態體系。截至目前,已聚集以三峰環境為龍頭的重點生態環保企業95家,創建10個市級、63個區級“無廢城市細胞”。
此外,大渡口區深化“放管服”改革,建成全市首個醫療器械“放管服”服務中心和“精準醫療”產業專利導航中心,形成醫療器械審批審評和專利檢索快速通道,貫徹落實穩經濟大盤一攬子政策,實現高頻民生事項“零材料”辦理58項,全區行政許可事項承諾時間壓縮至84%。保障民生工程實施,綜合運用減稅降費、援企穩崗、創業貸款等就業舉措,打造重慶市老工業基地就業創業示范園和“義渡就業列車”品牌,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滿意度。(記者 文琰/文 鐘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