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永川區智慧城市數字指揮大廳,工作人員正通過智慧河長管理系統監測河流水質。記者 劉旖旎 攝/視覺重慶
記者8月15日從永川區獲悉,自2022年4月入選全國首批幸福河湖建設項目以來,永川區臨江河已完工驗收7處生態修復工程、6處沿河水文化節點、1個數字孿生平臺、55處水文水質監測設施等項目,目前正在開展建設成效自評。
臨江河是永川的“母親河”,境內河長88公里,流域面積655平方公里。因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帶來的污染加重,以及管網缺失、污水直排等影響,臨江河水環境質量一度惡化,上世紀70年代能淘米洗菜,2000年后已是黑臭難耐,成為當地的一大“痛點”和“心病”。
從黑臭水體到全國幸福河湖,永川用三步治好了臨江河。
第一步是對癥施策,將昔日“黑臭水體”變成今日“碧波清流”。
2017年,永川啟動臨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并將其作為“一號民生工程”,聘請專業技術團隊,聚焦“地上地下、水上岸上”,對流域進行全面體檢,查清各類污染源;同時針對污染源鐵腕出擊,累計整治流域各類污染源3萬余處,新建城鄉污水管網380多公里,維修和改造城區原有管網72公里,新建、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站)70余座,使臨江河水質穩步提升,城區黑臭水體徹底消除。
第二步是系統治理,將昔日發展“瓶頸”變成今日發展“動力”。
2018年起,永川實施松溉長江提水及龍門溪、小安溪、九龍河至臨江河水系連通工程,年調水量4000余萬立方米,保障75萬永川人飲用水、38.7萬畝土地農用水、328家企業用水,有效破解了長期制約該區發展的水資源短缺難題。
該區還與“城市田園”相融合,探索“田園+生態緩沖帶”河岸帶修復模式,建成芭江竹語、臨江廣場、梳妝臺廣場等示范河段,實現土地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共生”;依托臨江河流域日益優質的河庫資源,發展永川秀芽、永川香珍、永川柑橘等特色產業,開發黃瓜山、十里荷香等鄉村旅游。
尤為重要的是,臨江河水質的大幅提升和沿岸景觀的大幅改善,提升了流域內永川高新區鳳凰湖產業園和大數據產業園的招商引資吸引力。鳳凰湖產業園吸引了長城汽車、雅迪摩托等大批企業落戶,永川大數據產業園聚集了400多家數字經濟企業,雙雙成為推動永川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第三步是創新管護,構建起精細化巡查管護、全流域聯動管護新格局。
為鞏固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永川于2021年創新“河長制+網格化管理”機制,建成集PC端、移動App及大屏展示端三位一體的“智慧河長”系統,通過“智慧河長”系統,數字化、流程化“巡查—上報—核實—交辦—整改—反饋—考核”管理機制,實現了對臨江河流域的精細化巡查管護。2023年,永川通過“河長+網格化”推動河流管護精細化典型經驗入選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典型案例匯編》。
永川還推行“周督查、月評比、季通報、年考核”,壓實行業及屬地監管責任;健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上下游鎮街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簽訂跨界河流合作協議書、促進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合力共治,構建起全流域聯動管護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