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滿目翠綠的縉云山。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盛夏時節,北碚區澄江鎮北泉村的縉云山居,村民黃麗維一樓一底、白墻黑瓦的新樓,掩映在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之中。
“你看像不像獨棟別墅,安逸得很?!秉S麗維一邊打掃房前屋后的清潔,一邊告訴記者,她以前住在縉云山深處的北泉村范家溝社,土坯房陰冷潮濕且交通不便。
改變,源于2018年開始的縉云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佇立于嘉陵江畔的縉云山脈,林海蒼茫,四季疊翠,是重慶中心城區的綠色屏障??梢欢螘r間以來,由于無序開發,縉云山的生態遭到局部破壞。
痛定思痛,重慶對縉云山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規建筑,實施生態搬遷,修復自然生態,謀劃產業升級,逐漸走出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新路。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重慶牢記囑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創造著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這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重慶答卷,更是一份寫在重慶人民心里的答卷——
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已連續6年達到Ⅱ類標準,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6%;今年上半年重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157天;全市土壤、聲、輻射等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水更清天更藍山更綠
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
8月雨后,蜿蜒流淌的大溪河南川段水清岸綠。河畔,許多市民在此休閑漫步。
曾幾何時,隨著南川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長期以來形成的磷石膏堆場滲漏、城鎮生活污水、畜禽養殖等污染,導致大溪河水質一度惡化至Ⅴ類。
“250萬噸磷石膏廢料堆成了一座高40米的‘石膏山’,要提升大溪河水質,首要任務就是‘移山’?!蹦洗▍^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徐紅陽介紹,南川引進建材企業制造石膏板等建筑材料,將250萬噸固體廢物“變廢為寶”。
在此基礎上,南川在大溪河流域深入開展“三亂”整治專項行動,完善鄉鎮污水處理廠二、三級管網建設,完成城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推進舊城區雨污分流和新城區管網修繕,累計關閉搬遷禁養區內養殖場253家。
如今,大溪河南川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及以上,兩岸還打造了綠色生態帶,實現水質、景觀雙提升。
大溪河的蝶變,是重慶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生動實踐。
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及集群,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快速推進城市污水管網建設,不斷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大力發展清潔取暖減少散煤污染,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近年來,重慶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統籌高水平保護、高效能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努力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新貢獻。
以縉云山為例。2018年6月之前,僅在北泉村就有農家樂28家、度假村7個。
“黛湖周邊就有4家酒店和農家樂,占地面積2.23萬平方米、房屋面積1.62萬平方米?!北比妩h委書記龍天真說,縉云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后,黛湖區域生態修復工程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通過恢復濕地水文,增加濕地植被覆蓋面積,恢復生物多樣性,建設高效的“山地溪塘復合生態系統”,打造出“縉云山生態修復的樣本”。
據統計,縉云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拆除各類建筑物和構筑物62萬平方米,269個突出環境問題全部清零。
不僅是縉云山,越來越多的綠色在巴渝大地蔓延。
2022年,重慶生態環境保護投入資金達1100.2億元,同比增長16%;全市完成營造林面積33.3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5%,比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2.5%,人均公園面積達16.33平方米;全市完成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1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及生態功能持續提升。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群眾滿意度為94.1%,較上年提升1.2個百分點,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
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
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新路徑
位于黔江區的小南海是重慶東南地區開發最早的景區,然而,長期過度的旅游開發,超過了小南海的生態承載力極限。
“小南海是黔江3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之一,為城區四個主要街道約20萬人提供水源,年供水量2000萬噸,是黔江城區的生命之源?!鼻瓍^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印正友介紹,旅游開發、游船及周邊農家樂帶來的污染,嚴重影響了小南海的水質。
為此,黔江關閉了小南海旅游景區,49艘游船全部封存,關閉了小南海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的8家農家樂,新建了3個污水處理廠和30公里污水管網。
可關閉了景區,過去吃“旅游飯”的村民怎么辦?
“出路還是旅游業,關鍵在于破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毙∧虾f傛傞L王勉說,他們一方面嚴格保護生態,一方面在小南海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之外發展土家十三寨景區,并引導一些村民發展中藥材等生態產業,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如今,小南海水質穩定保持Ⅲ類及以上,土家十三寨景區也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年均游客接待量近10萬人次。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一理念引領重慶8.24萬平方公里大地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占地35平方公里的高新區,集聚了115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規上企業,實現520億元規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32.7%——這是璧山區交出的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績單。
時光回溯到10多年前,璧山被稱為“西部鞋都”,低端制造業野蠻生長,城區遍布作坊式制鞋、建材水泥等粗放型加工業,污水橫流,流經城區的璧南河臭不可聞,水質為劣Ⅴ類。
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來一時的經濟發展,這條路注定是走不通的。璧山開始大力治污、轉變發展方式,近年來更是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和璧山一樣,重慶各區縣都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轉變發展思路,逐漸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新路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2022年,重慶環保產業營收約1268億元,比2018年增長68.8%,綠色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
此外,清潔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已占全市電力總裝機量的43.7%,建成市級綠色園區20個、綠色工廠249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覆蓋全市,清潔能源電量消納占比超過47%,軌道交通在公交出行中占比超過40%,綠色建筑在城鎮新建建筑中占比達72.5%,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前不久,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開展長江中上游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調查時,在重慶江津區到四川宜賓市的10余個區縣的沿江礫石灘上,發現了極度瀕危物種——野生疏花水柏枝種群。
疏花水柏枝是一種耐淹植物,夏秋休眠,冬春繁殖,生長在長江水位漲落帶的礫石灘。
每年長江豐水期,疏花水柏枝在水下休眠,到了枯水期又迅速生長繁殖。其根系發達,對河灘水位漲落帶能起到保土固沙和綠化的作用,對恢復長江生態環境和提升長江沿線兩岸風貌有著積極意義。
今年5月31日,歷時3年的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調查工作完成,發現了“三峽白前”“巫溪馬鈴苣苔”2個植物新種,以及“離萼杓蘭”“中華叉柱蘭”“龍頭黃芩”等8個重慶新記錄種。
今年2月,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崖柏繁育基地人工繁育的崖柏幼苗,首次成功移栽至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隨后又在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陜西天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移栽。
這一切的背后,是重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綠色發展舉措在重慶扎實推進——
在全國率先發布“三線一單”成果,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禁止在長江干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等,嚴禁項目違規觸碰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域紅線……
今天的重慶,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全面建立,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一片片森林和草原有了專屬守護者。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重慶嚴格落實長江保護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圓滿完成,重慶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啟動實施,嚴守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持續育林,全面推行林長制,深入開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森林蓄積量凈增長25%,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完成長江“十年禁漁”退捕任務,全市退捕漁民安定有序,非法捕撈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多樣性初步呈現恢復向好趨勢;實施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清水綠岸”“四山”治理和城市提升行動,城市“綠肺”功能得以恢復,城市建成區綠化率達到42.5%……
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新征程上,重慶人民正攜手同心、不懈奮斗,匯聚起更加磅礴的偉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重慶答卷,更是一份寫在重慶人民心里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