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千里烏江第一城”之稱的涪陵,地處長江和烏江的交匯之處。大江奔流兩岸潮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涪陵人,見證了這座城市對綠水青山的深厚感情。
翻開涪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績單——長江、烏江涪陵段水質保持為優;全區19個水功能區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今年以來,一般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零發生……如今的涪陵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讓綠色成為涪陵最鮮明的底色,讓城市與自然聯結成‘生命共同體’?!备⒘陞^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總抓手,加快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奮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提升,一幅秀美的生態文明長卷正在涪陵大地徐徐展開。
科技助力 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
今年2月,涪陵區生態環境局在迎賓大道國控站點周邊,利用顆粒物雷達水平掃描和現場無人機常態化巡查等科技手段,精準識別1、3、5公里范圍內重點區域污染源。
“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是一場攻堅戰、科技戰?!备⒘陞^生態環境局局長邱國光介紹,今年涪陵區借力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技術支撐,建立起“一區一策”精細化管理模式,開展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溯源防控,實施精準防控、精準治污。比如,4-8月,累計在臨界污染天開展大氣立體走航監測21天,走航路程435公里,覆蓋移動監測臨港經濟區等區域內企業1138家次,發現多起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有效發揮了監管作用。
為了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涪陵區已經建成投用水生態環境智能化監控系統,利用視頻監控、在線監測、AI預警等多重技術手段,覆蓋“萬人千噸”水源地、園區及城鎮污水處理廠、沿江排污口等百個重點監管對象,實現長江、烏江及重點次級河流24小時在線監控。
潘家壩污水處理廠項目是涪陵水環境治理的重點項目。目前,一期、二期已經投用,設計污水日處理能力2萬立方米,配套污水管網9.8公里。三期正在進行忙碌的施工作業,設計污水日處理能力3萬立方米,預計今年11月進入調試階段。
近年來,涪陵區持續推進城鄉、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改造提升,建成各類污水處理設施253座。城市、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8%、86%,去年涪陵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源化利用技術模式入選全國示范案例,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農戶覆蓋率達92%。
在強化土壤和固廢污染防治方面,去年涪陵區印發《涪陵區“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督促指導13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開展隱患排查,完成8家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污染排查,全區受污染建設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別為100%、95%以上。
同時,深化“無廢城市”建設,成功創建36個區級“無廢城市細胞”,以點帶面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100%,城鎮污泥無害化處置率95%。
治污清源 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千里烏江,百里畫廊。蜿蜒綿長的烏江涪陵段長約33公里,是千里烏江的壓軸之卷,在青山環繞之間,一江碧水倒映兩岸,造就了烏江畫廊最動人的模樣。
近年來,涪陵區為了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堅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嚴格管控生態空間,堅決執行長江干支流岸線產業準入政策,長江干支流岸線一公里范圍內未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長江干流岸線3公里范圍內和烏江岸線1公里范圍未新建、改建、擴建尾礦庫。
大力實施長江、烏江入河排污口整治。采取“以水定岸,水陸并進”方式,對長江干流77公里、烏江干流33公里沿岸兩側,以及長江、烏江22條主要一級支流入江口上溯2公里沿岸兩側直接入河的排放口,開展三輪次全面排查登記,全面完成390個排污口分類、命名編碼和溯源監測。
堅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今年以來,開展白濤園區夜查“零點”專項執法行動、聯合執法“百日行動”等,抽查企業143家次,作出行政處罰決定11件,罰款金額122萬元,移送公安機關2件,實施查封扣押1件。
目前,涪陵區已經率先完成烏江干流沿線污染源整治,區內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廢水全部上岸有效處理;全面完成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面積5883畝,在全市率先實施政府代為修復機制。
走進位于望江路的江東街道菜場污水處理廠,約2500戶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在此經過處理達標計量后排入烏江,江水順流而下數公里,便匯入長江。
2019年以來,長江、烏江涪陵段水質實現從良到優的歷史性突破,近3年保持為優。長江清溪場、烏江菜場沱、烏江麻柳嘴、碧溪河百匯等國家、市級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主要次級河流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
保護長江,既是歷史責任,也是時代要求。下一步,涪陵區將加快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逐步構建起覆蓋長江兩岸的綠色生態廊道。
降碳減排 用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今年初,中化重慶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新廠區全部投入運行?!白呔G色發展之路已經成為產業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共識?!敝谢貞c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集成行業先進技術和設備,廢水采用膜分離技術、全封閉循環復用,實現零排放;廢棄變分散排放為集中排放,指標優于國家標準;每年節約標煤近2萬噸,讓綠色環保逐步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深度融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核心。
近年來,涪陵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方面嚴控增量,堅決落實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要求,2019年以來拒絕或暫緩審批項目22個;另一方面提升質量,加快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相繼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6家、市級綠色工廠16家;推動企業綠色改造,以化工、有色、水泥、燃煤火電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近年來全區累計實施企業綠色改造項目200多個,綠色制造體系基本構建。
為了進一步在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新擔當取得新突破,涪陵區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今年以來,幫扶指導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3家重點排放單位完成月度信息化存證問題整改,督促擬納入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34家重點排放單位完成2021年度、202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履約等工作,積極開展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
同時,落實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優化環評審批服務,積極做好涪陵白濤化工園區山窩組團熱電聯產項目等重大項目的環評審批,保障重大項目落地實施。比如,加強排污許可“一證式”、全覆蓋管理,今年1月至6月辦理許可證120張;開展頁巖氣3個項目56口開發井環評“打捆”審批,壓縮審批時間50個工作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如今,邁上綠色發展之路,涪陵區的步伐愈發堅定。未來,全區將加快完成“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優化調整,為優化產業布局、重大項目選址等提供科學支撐,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以濃墨重彩繪就出美麗畫卷。(劉玉珮 孔德虎 馬菱涔 圖/譚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