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毗鄰地區合作共建是重要抓手之一。日前召開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七次會議座談會,明確提出要把成渝中部崛起作為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的重要突破口。
川渝省市政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川渝黨政聯席會議精神,采取分頭調研與聯合調研、同步開展網絡議政等方式廣泛聽取意見,并于7月14日召開聯合協商會議集納各方智慧,累計建言獻策2000余條,以高質量協商履職助推川渝毗鄰地區協同發展。
深入毗鄰地區一線,扎實開展調研
走進重慶市榮昌區與四川省內江市合作共建的“雙昌”農業產業園,一幅充滿勃勃生機的美麗鄉村畫卷展現眼前,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綠意盎然,村道旁的景觀廊道古樸典雅——6月下旬,榮昌區政協與內江市政協在重慶市政協聯絡委與四川省政協地聯委的指導下,聚焦生豬和稻漁產業發展開展聯合調研,助推“雙昌”農業產業園走出川渝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新路子。
連日來,類似的聯合調研陸續在四川省宜賓市、遂寧市、達州市,重慶市萬州區、大足區、潼南區等地開展。
在潼南桂林街道萬畝蔬菜基地,調研組仔細聽取辣椒種植規模、市場行情、銷售渠道等情況介紹,圍繞發展集中連片的優質蔬菜帶、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等主題廣泛收集建議。
大足區正在攜手四川資陽市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調研組走進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大足石刻博物館聽取講解,舉行座談會研討如何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為契機,共同做好大足石刻與川渝地區其他石窟寺的保護、研究、展示工作,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兩省市政協還聯合組隊赴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進行考察,學習“他山之石”的先進經驗。
突出問題導向,厘清發展“短板”
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調研組既看到了川渝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取得的可喜成果,也突出問題導向,厘清了阻礙進一步發展的幾大“短板”。
有關人士表示,當前川渝毗鄰地區正積極共推體制機制創新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0個川渝毗鄰地區功能平臺均已編制完成實施方案,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破題見效,川渝高竹新區初步形成了5個經濟活動一體化、3個社會事務屬地化、28個重點領域改革為主的“5328”改革創新體系,掛牌成立全國首個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中心;
跨省市高速高鐵進展順利,成都—達州—萬州東鐵水聯運班列開通,大宗貨物互通時間縮短20%、物流成本降低30%;
互聯互通水平有效提升,毗鄰地區22個產業園區和開發區入選第一、第二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集群成鏈漸成勢頭;
全面落實川渝通辦事項,推動311項川渝通辦事項實現異地可辦,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可以說,川渝毗鄰地區已基本形成實現“一體化”、共下“一盤棋”的良好態勢。
然而,川渝毗鄰地區的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不少“短板”。
“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還有待增強?!?4日召開的聯合協商會議上,不少與會人員都提出,川渝毗鄰地區均位于省級行政區域邊緣和末端,受大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有限,要素集聚能力弱,造成自身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功能平臺參與主體作用也發揮不夠。
如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的行政主體分別多達11個和7個,難以權衡好本地利益與全域利益關系,還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
此外,在跨區域政策協同實施、跨省域合作投入及利益分享機制、產業結構升級及布局、市場主體參與度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在國家或省級層面要求合作的領域,比如生態保護、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毗鄰地區溝通和互信機制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多管齊下,深入探索跨界共建
聯合協商會議上,與會人員踴躍發言,呼吁多管齊下加大支持力度,制定鼓勵協同發展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激發川渝毗鄰地區深入探索跨界共建、協同發展的能動性。
大家建議,可加大對川渝毗鄰地區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毗鄰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爭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毗鄰地區傾斜,增強毗鄰地區產業發展所需水電氣土地等要素保障能力;成立聯合管理機構,根據毗鄰地區的重大項目行動計劃細化梳理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依托不同的職能部門或專項小組對接推進,保障平臺協調運轉。
圍繞進一步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與會者建議:
向國家層面爭取兩區分離改革試點示范,探索推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縣域集成改革試點成功經驗,積極爭取對毗鄰平臺開展集成授權改革試點;
協同完善毗鄰地區內水電氣等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消除川渝兩省市水電氣等要素價格差距;
支持有關共建平臺共同設立一體化投資開發基金、聯合發行專項債券,筑優跨區域合作“資金池”,研究聯合出臺跨區域財稅利益分享政策,進一步健全投入共擔利益分享機制;
以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以川渝毗鄰地區為試點,推動川渝市場監督、稅收征管、經濟數據統計、生態環保等數據跨區域互聯互通,進一步加強要素流通。
針對毗鄰地區如何加強產業分工協作,與會者建議:
可結合基礎條件、產業結構、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實際,強化各平臺產業規劃引領,實行“一平臺一重點主導產業”發展策略;
建立區域產業聯盟,聚焦關聯性強、契合度高的新能源汽車摩托車、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產業開展深度合作,協同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共同打造一批具有規模能級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協同向國家層面爭取,支持成渝中部地區打造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推動毗鄰合作區域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產業鏈整體轉移、關聯產業協同轉移;
同時,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支持川渝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做大做強,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打造引領川渝毗鄰地區發展的新增長極。
記者 羅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