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低碳日重慶主場活動現場。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7月12日電 7月12日,在2023年全國低碳日重慶主場活動現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對外公布重慶碳市場擴容擬納入控排企業名單,擬納入重慶碳市場的工業企業增至308家。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碳市場擴容意味著更多企業將進入碳市場,碳市場的活躍度將進一步提升,這將進一步激活企業減排新動能,也將為開發更多碳金融產品提供了可能。擴大碳市場規模也更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用,對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及推動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經重慶市政府同意,日前,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關于調整重慶碳市場納入標準的公告,自2021年度起,將重慶碳市場納入標準由原定的2008—2012年任一年度碳排放量達到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工業企業,調整為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5000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創新,更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早在2012年,重慶就成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之一。2014年,重慶市政府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掛牌成立“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綠色資源交易分中心主任曹竹介紹,重慶碳市場交易指標共3類,用于強制履約的重慶碳排放配額(CQEA)、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和重慶核證自愿減排量(CQCER)。試點初期,重慶碳市場納入管控的主體為碳排放量超過2萬噸/年的工業企業。運行初期共納入242家企業,隨著部分企業關停并轉退市和發電企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按國家要求不再參與地方碳市場),此次擴容前,重慶碳市場有152家企業參與。
擴容后,來自重慶38個區縣的308家企業達到納入標準,擬將納入重慶碳市場擴容后的管理名錄。這些企業主要包括萬州區的重慶萬州西南水泥有限公司、黔江區的重慶三磊玻纖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區的華新水泥重慶涪陵有限公司、大渡口區的重慶朝陽氣體有限公司、江北區的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沙坪壩區的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據悉,經過近十年發展,如今,重慶碳市場政策體系逐漸完善,市場運行有序規范,交易規模穩步提升。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6月開市交易以來,重慶已完成了8個年度履約和交易工作。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計碳交易量4139萬噸,交易金額8.76億元,推動企業自主實施50余個工程減排項目,減碳效益約800萬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