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m8sef"></dd>

<rp id="m8sef"></rp>

    1. <label id="m8sef"><optgroup id="m8sef"></optgroup></label>

      <dd id="m8sef"></dd>
    2. 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校園環境具有它獨特的教育優勢,并且具有得天獨厚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優越條件。學生在校期間,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校園中度過,在學校這個廣闊的空間和充裕的時間里,如果能時時、處處洋溢著清新、整潔、美好、健康的氣息,這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園環境的布置和建設不僅體現了教育者所傾注的心血,更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因此“徐悲鴻的等身人像雕塑”“奔馬圖”“徐中賦”“憶鴻亭”等等這些布置都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具有它獨特的教育意義,同時也體現學校傳統歷史,不僅增加了校園的美育風景,更是加深了師生對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對此,重慶市徐悲鴻中學校園記者團開展了為期8周的“發現校園之美”主題探究活動,并以此為主題對學校黨委書記黃先進進行了專訪,活動過程中小記者們以智慧雙眼發現屬于徐中獨特的校園之美,用心感悟和領略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各處設置的良苦用心。

      我眼中的校園之美體現在三個層次,首先是環境的美,包括我們的花草樹木、各類設施、建筑等。第二個美是文化美,文化美一方面體現在形式上,另一方面體現在要有文化、有追求,要崇尚美好。所以徐悲鴻中學也一直秉持要創辦崇尚美好的教育,堅持以美育人,把好的教育帶給你們,在未來你們要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文化可能看不見,但是你們一定能感受到,在潛移默化中對你們的成長有著影響。我在開學典禮上提到過,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你們就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所以要給你們美好的教育,希望你們在2035年建設更美好的國家,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活。第三個美是師生的活動美,你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你們的大課間,各類活動和課程,包括你們現在坐在這里采訪我等等,你們在徐中的成長過程都應該是美的一部分。

      這個就要說起當初江北區面向全國公招校長,招聘的是徐悲鴻中學校長,但修建這所學校的時候不叫徐悲鴻中學,而是叫建新中學。后來經過區委、區政府研究,最終更名為徐悲鴻中學,2011年1月4日這個學校正式成立。那為什么叫徐悲鴻中學呢?我的理解是跟徐悲鴻先生在江北生活是有關系的,他大概在1937年——1948年在重慶江北斷斷續續生活了10年,這期間的生活雖然很顛沛流離,但是也是他在情感上來說非常幸福的一段時間,并且在此期間畫作也是創作最豐富的,比如《巴人汲水圖》《奔馬圖》等。在此期間他還多次往返東南亞等地,自掏腰包為抗戰募捐,希望用徐悲鴻大師的人格魅力,他對美好的追求以及他的藝術造詣,來影響和感召我們的學生,因此而取名為徐悲鴻中學。

      徐悲鴻先生最擅長的就是畫馬,那徐悲鴻的馬為什么會這么活靈活現呢,其實這跟他后來去到法國留學學習了素描有很大的關系。中國畫多是寫意,尤其是山水畫,這個美就跟我們用眼睛看到的、拍照下來的一樣,只是把它反映在紙上的創作過程。而西方擅長寫實,有個專業課叫素描,是什么就畫什么,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法國的藝術教育里還加了一個很重要的課程就是解剖學,把一匹馬解開,什么是肌肉、什么是骨骼、什么是肌腱……把這些結構研究很透,所以徐悲鴻他畫的馬跟國內的這些畫作不一樣,他有素描的功底,有解剖學的知識,所以他畫的馬看起是活靈活現的。

      說回《奔馬圖》,采用大角度透視的手法,以騰空的一只后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展現奔馬疾馳的速度。這匹奔馬,雖然體格消瘦,但卻筆力道勁,力透紙背,彎刀般的腹背,有彈力的馬鬃,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沉著而奮勇,徐悲鴻就是在中國畫筆墨的造型中融入了西畫的解剖和透視學。這幅畫作于1941年秋季,傳遞了他的憂國憂思之情,這匹馬強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為什么把《奔馬圖》放在這里,就是希望通過徐悲鴻的畫作來提煉我們徐悲鴻中學自己的奔馬精神,兩句話八個字:自強不息,進無止境。

      “悲鴻墻”是展現了徐悲鴻人生的四個時期:少年時期艱難求學,青年越洋逐夢,中年時期艱難抗戰,老年時期振興教育。在“悲鴻墻”上的每個時期都有一些元素來體現,那么少年時期的那幅畫其實是《從大師到畫師》的那本書節選的,展現了他小時候的生活。中年去法國留學,后面辦展畫畫、籌集經費、募捐等支持抗戰,老年致力于教書育人,擔任中央美院的第一任校長,振興中國的美術教育,如此有天賦的人你看他的一生很艱難、很辛苦,在這個過程中他仍舊在堅持、在努力。

      那建這個“悲鴻墻”就是要告訴你們,哪怕你有天賦,你非常的優秀,但是你想要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還是得付出努力和堅持。對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說學習本身是痛苦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認真努力并且持之以恒,一定能達成你自己的目標。所以我也希望通過這個告訴你們,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隨便成功的,哪怕你有天賦、很優秀,但是你不刻苦、不努力、不自律,你想要成功和想要達成自己的目標是很難的。你只有先踏踏實實認真完成你的學業,你才有權利去進行選擇,要記住是做選擇的人,而不是被選擇的人,那就得很努力了。

      這個源于我當年去北京拜訪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女士,當年90歲的她頭腦還非常清醒,給我分享了她和徐悲鴻先生在青城山的合照,還說道她和徐悲鴻先生在重慶江北的那些往事仍舊歷歷在目,就特別打動我。當時我就提出建議,能不能把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前的雕像復制到學校去,后經授權同意,我們就找重慶的一家專業公司,進行了創作最后形成了學校內的這個雕塑。當時這個雕塑是有兩個方案,一種方案是把它放大,一種方案是基本1:1,但是后來這個事情是我決策的,我覺得徐悲鴻的雕塑可以做成3米也行,看起來非常的宏偉高大,讓我們師生每天看到他,但是我覺得他雖然是大師但也是我們生活中的常人,我希望我們學校的學生更真實感受到所謂的大師跟我們的距離很近,其實都是平凡人,就不要樹高大偉岸的形象,最后就確定1:1等身像。

      “徐中賦”創作是原來西南大學中文系的系主任,一個老先生給我們寫的,當時來的時候是個新學校包括校園文化都沒有的,當時來了以后帶他參觀并介紹了學校的情況以后,在這個基礎創作的“徐中賦”,講到了徐中的來龍去脈,也講到了徐中的未來要去往何方。作為一個賦,它是用古文的一種題材來寫作方式,那么它的目的是要把歷史通過一種特殊的文體記錄下來,十年、百年后我們再來看就更有意思了。

      徐悲鴻大師命名的學校特色首先肯定是美術,那么我們現在初一就有美術班,一定是要辦美的教育。如果說徐悲鴻中學最大的辦學特色,那就是崇尚美好,以美育人,那現在也說以美育人,向美而生也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向美而生長,你們向美而成長,教師向美而發展。什么是美和美好的東西?真的東西才是美,所以要求真,善的東西才是美的東西,所以要向善,真善美是有內在邏輯關系的。

      學生培養理念就要談到進步就是優秀,這你們已經非常熟悉了,“我進步所以我優秀,學生進步教師才優秀,教師進步學生會更優秀”。進步就是優秀這個辦學理念,也可以說是育人觀,是屬于徐悲鴻中學原創的。進步和優秀這兩個詞從語文的角度來說,這兩個詞是近義詞,把這兩個放在一起就成了一種理念,但是這也是標準的,優秀的標準就是進步,那作為理念它一定要符合人的價值追求,所以前面講到了“我進步所以我優秀,學生進步學生優秀,教師進步教師優秀”,這就是它作為理念和觀點最大的不同,它具有價值本位和價值標準,而且這個理念我想老師和同學們都非常認同。所以不管你小學如何,進入到徐悲鴻中學我認為你就是優秀的,這里面還有一個底層邏輯,我們經常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孩子們你們的學習猶如參加長跑,不輸在起跑線上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讓你們贏在人生的終點。今天成績不好,不要難受不要怕,努力就完了,而且長跑中的規律你們發現沒,往往起跑最快的反而還是最慢到達終點的,因為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拼,但忘記了長跑是有規律和技巧的,學習也是如此。

      其實談不上傲人,只是咱們這么多年辦學的實踐經驗總結。文化建設第一個就是我們的悲鴻文化,八個字“悲懷天下 蓬勃人生”,我曾經有個想法,想把這八個字辦成我們的校訓,而這個校訓是天下唯一的,任何一個學校抄不過去,所以校訓就是訓誡、激勵,是一個學校最重要的象征。第二個就是奔馬精神,“自強不息 進無止境”。其實我認為,學校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兩大主題,一個是扎根于傳統文化,并找出規律;第二就是創新,創新方法與路徑,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我覺得把這兩大點做好很重要,那我們現在才辦學12年,等到我們辦學100年的時候就有更多成果了。

      徐悲鴻曾說過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卑凉俏矣X得是我們的學生一定要有的品質,所謂的傲骨實際上就是正氣,不管你未來發展怎么樣,我覺得在你的心目中一定要有目標。第二點,徐悲鴻最擅長畫馬我覺得我們的孩子應該要有這樣的品質,要有奔馬精神,也許自己就是一匹千里馬,當有了人生目標后就一定要去努力,我認為人是靠精神活著的,人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看精氣神。第三點要學習徐悲鴻的家國情懷,他愛國愛家鄉,前面我們講到了他到處募捐,振興中國美術教育等事跡,包括他的夫人將他的作品全部捐給了國家。還有最重要的是崇要尚美好,我希望未來的徐中學子能成為有骨氣、有家國情懷、有自己奮斗的目標、堅持崇尚美好的人。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国产美女a片免费观看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