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十三五”“十三五”目標如期完成 全市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十三五”以來,全市水利系統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規劃確定的目標如期較好完成,全市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
一是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持續提升。全市“十三五”期間綜合治理河流長度1100公里,總堤防護岸長度達2948公里,達標率85.7%。
二是工程性缺水短板加快補齊。“5+1項目”納入國家“150”項目清單,8個項目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一次獲取國家支持數量為歷史之最,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面開工;動態開展185個重點水源工程前期,現已完成初設審批項目116個;現有在建水源工程124座,總投資規模超600億元,“十三五”期間全市新開工水庫89座,其中47座水庫獲得中央資金支持;南川金佛山水庫、巴南觀景口水庫兩座“172”重大水利項目下閘蓄水。
三是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全市用水總量由2015年的79億立方米下降到76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29%、3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8增加到0.4991,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6%,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47萬畝。
四是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取得新突破。完成永川、璧山等區縣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璧山、梁平等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開展梁平、綦江全國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70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69.1%。豐都龍河成功創建首批全國示范河湖,璧南河獲批全國首屆“最美家鄉河”。
五是涉水事務監管能力持續提升。發布第1、2號市總河長令,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修訂《重慶市水利工程管理條例》《重慶市河道管理條例》和《重慶市河道采砂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水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出臺重慶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推進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水量分配。
-
加速補短板水源工程三年行動 加速補齊工程性缺水
工程性缺水是重慶水資源利用的最大短板,導致我市供水保障能力不足、防洪保安能力較弱。自2018年以來實施水源工程建設三年行動,大規模開展水源工程建設,為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擴大有效投資,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具體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支持政策優。水源工程項目如列入中央計劃項目,市級及以上財政補助項目總投資70—80%;未列入中央計劃項目,市財政補助給予定額補助(中型水庫5000萬元/座、小型水庫2000萬元/座)。缺口部分由項目業主市場化籌資,市級財政按照小型水庫15年、中型水庫20年、大型水庫25年給予貼息。
二是項目儲備多。動態開展185個重點水源工程前期,規劃投資1200億元,已完成前期116座。
三是建設規模大。“十三五”新開工89座水庫是“十二五”的2.5倍,全市在建水源工程124座,總投資規模超600億元。
四是中央投資多。“十三五”47座獲得中央資金支持,資金544億元,2020年中央資金首次破100億元。。
五是重大工程多。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藻渡、跳蹬、向陽、福壽巖、大灘口水庫擴建等6個重大工程納入國家“150項目”清單;長征渠引水、渝南水資源配置、中部水資源配置、渝西水資源配置等重大引調水工程,藻渡、向陽、跳蹬大型水庫、水文博物館等8個重大工程列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
六是工程效益好?!?/strong>“十三五”水利行業帶動社會投資超3250億元,新增供水能力9億立方米,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城市提升,有效保障139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
“十四五”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啟動重慶水網建設,加快與國家水網的對接融合,除延續三年行動的定額補助和財政貼息等政策外,還將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征地政策、水價標準和收費制度、建立競爭激勵機制等方面,加大對重點水源工程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工程性缺水補短板的進程。
-
“十四五”主要目標以保護三峽水庫為核心 提高水安全保障水平
“十四五”期間,全市水利系統將堅持“五水統籌”,以保護三峽水庫為核心,統籌好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筑牢水安全保障底線;突出水網建設重點,注重長短期結合,啟動重慶水網建設,實施水源、防洪、生態、科技文化四項工程,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提高水安全保障水平;深化水利改革創新,強化涉水事務監管,全面開啟水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到2035年,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重慶水網,基本實現重慶水利現代化,有望在以下五個方面取得預期成果:
一是重點防洪風險點基本消除。著力加快解決城鄉防洪薄弱環節,基本消除298個重點防洪風險點,全面消除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5級及以上江河堤防護岸達標率達到88%。
二是重慶水網初具雛形。圍繞“三塔·兩引”水源工程布局,加快主城都市區水網建設,啟動渝東北水資源配置網絡建設,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和抗旱應急能力明顯增強,重慶水網初具雛形。
三是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顯著增強。注重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形成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涵養水生態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四是幸福河湖建設初見成效。江河湖庫水源涵養與保護能力明顯提升,切實保護好長江母親河和三峽庫區水生態環境。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以上。涉水空間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河湖水域面積穩步增加,河湖岸線保護與生態修復得以加強,重點河湖生態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河湖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五是涉水事務監管體系基本建成。水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行業監管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基本實現。河長制法治化、長效化推進,河湖水域岸線得到有效管控,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管率達到80%。智慧水利初步實現。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監測全覆蓋,水工程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
-
破除發展瓶頸三方面發力 增強水利發展后勁
對于全市水利系統來說,目標任務實現的難度不小,需要久久為功?!笆奈濉逼陂g將重點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設好水源、防洪、生態、科技文化“四項工程”。
圍繞“三塔·兩引水源工程布局,提速規劃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點骨干水源工程;聚焦298個重點防洪風險點,加快建設一批以“一干十八支”為重點的防洪護岸工程;以保護三峽水庫為核心,加快實施一批水生態修復工程,助力幸福河湖建設;以增加科技含量、強化文化品位為重點,加快推進一批水利科技文化工程。
二是強化“九項管理”。以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為核心,以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為手段,針對涉水事務管理薄弱環節,強化依法治水管水、深化河長制、水資源、河湖岸線、水工程建設與運行、水土保持、三峽后續、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水利安全風險管控等9大重點領域全過程、全要素管理,全面提升涉水事務管理水平。
三是深化“五項改革”。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協同發力,推動水利投融資、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弘揚水文化、水治理體制機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水利改革發展瓶頸,增強水利發展后勁。
- 蹇澤西:打造成渝經濟圈康養經濟示范區
- 劉貴忠:重慶將從八個方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 袁勤華:推進綦萬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
- 唐小平:銅梁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國際大都市后花園
- 冉華章:重慶開州協同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
- 楊曉云:重慶梁平加快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
- 辛國榮:巴南打造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 闞吉林:著眼“五大振興” 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 張智奎:重慶將實施“巴渝新消費”八大行動
- 錢建超:彰顯“民族、生態、文化”特色 推進產城景融合發展
- 張安疆:潼南將全力打造成渝中部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 李應蘭:做好“六篇大文章” 為“十四五”開好局
- 于會文:守護世界文化遺產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 盧鵬飛:重慶加快推進城市管理執法體系和執法能力現代化